“西藥治標,中藥治本”,很多人之所以選擇中藥是覺得中藥能根治疾病。但在煎煮中藥過程中,很多人存在一定誤區(qū),有不少人以為中藥煎煮越濃效果越好,煎煮時間越長,有效成分才能煎出來。贛州市中醫(yī)院的醫(yī)生提醒您,這是不科學的。
煎煮中藥并非越久越好
煎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、溶解的過程,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后,這一過程就停止了。再連續(xù)不斷地煎,不僅不會使藥物內(nèi)的有效成分繼續(xù)溶解,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(fā)而減少,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,導致藥效降低。
煎藥前要用冷水浸泡藥物,時間大約20~30分鐘,使藥物完全被水滲透,這樣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,然后再加水煎煮。
煎藥時,通常先用武火將藥液燒開,再用文火慢慢地煎。一服藥通常煎兩次,兩次煎出的藥混合在一起,總量大約300~500毫升,然后分兩碗,早晚各服一碗。
藥物質(zhì)地不同 煎藥方法也各有不同
由于藥物的質(zhì)地不同,煎藥的方法、程序、時間也各有不同。
比如說有些藥要先煎后下,有些藥要另煎,有些藥要包煎等。一些解表藥的煎煮時間應(yīng)該短一些,藿香、佩蘭、薄荷等芳香類藥物以及一些鮮藥煎煮時間也要短些,通常在其他藥物快要煎好時再下,聞香即止。
而一些礦物類、貝殼類或動物類的藥物,如生石膏、磁石、生牡蠣、生石決明等,由于質(zhì)地比較堅硬,需要先煎20分鐘左右,再下其他的藥物同煎。
另外,還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藥物,如種子類體積較小的、粉末狀的、容易燒焦的藥物,或帶毛刺、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藥物等,應(yīng)該用紗布包好之后再煎煮。